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


– 成立20周年特别回顾
为《艺术新闻》2017年7月刊撰稿

借着巴塞尔周的人潮,原本安静的坐落在巴塞尔热河区的(Riehen)区的贝耶勒基金会(Beyeler foundation)也一下子变得热闹喧嚣起来。 今年,这座充满了历史的美术馆迎来了自己的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

谁也想象不到,大名鼎鼎的贝耶勒基金会的前身居然是一家普通的书店。1952年,创始人恩斯特·贝耶勒(Ernst Beyeler)和他的妻子希尔达·坤斯(Hilda Kunz)把他们坐落在博姆朗加斯(Baumleigasse)9号的书屋改名成了“贝耶勒画廊”,贝耶勒野心勃勃:“我的目标,当然是要成为艺术世界最专业的玩家 。” 在成功经营自己画廊的同时,贝耶勒夫妇也在不断的扩充着自己的收藏,“每卖出一幅画就要再多收藏两张作品 ”这是他们为自己定下的死目标。贝耶勒夫妇的收藏早先受到好友兼收藏顾问乔治·斯期米特(Georg Schmidt)的影响,主要以如爱德华·姆驰(Edvard Munch)、艾利克斯·范·简勒斯基(Alexej vanJanlensky)等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为主。后来渐渐的随着收藏数量的增加,收藏范围也逐渐扩大到欧洲、美国乃至非洲和亚洲的艺术作品。 1997年,贝耶勒基金会正式成立。贝耶勒夫妇的收藏开始对外公开,他们把自己的一栋私人房屋作为藏品的展场。贝耶勒先生开始更加频繁的在慕尼黑、巴黎和法兰克福的拍卖场上出现,希尔达则悉心打理基金会和梳理收藏。

贝耶勒先生曾回忆到:“我看着窗外盎然的绿色,想到如果能把我们收藏的作品在室外的林地里展示多好,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才是至高的美的享受 。” 在2000年,他的愿望成真了,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迎来了第一次扩建。贝耶勒夫妇聘用了意大利建筑师任叟·皮阿诺(Renzo Piano)为建筑设计师,在博罗维尔公园(the Berower Park)里修建了贝耶勒基金会的新馆。皮阿诺在建筑界享有盛名,是法国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re) 建筑的建筑师,他答应了贝耶勒夫妇的要求,以“场馆服务艺术,而非艺术服务场馆”为遵旨把贝耶勒基金会由原先的占地458平方米扩建到了3764平方米。

在幽绿的森林中,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建筑完美的融入了自然环境。 这座扩建后的美术馆拥有24间展览房间,四面115米长的坚固的石灰墙壁,和薄而透光的玻璃天顶。 这玻璃天顶设计的非常特别:它集中了所有来自北方的光线而阻挡了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光线,这使得整个展场的光线效果非常专业。整个美术馆分为三部分:博罗维尔公园,作为休闲绿地和室外展场;博罗维尔·薇娅(Berower Villa),一座18世纪的老房子,作为美术馆办公室和餐厅;以及扩建的美术馆建筑本身。

馆内的收藏以现代艺术、后现代印象艺术以及后战争艺术为主,也有少部分当代艺术收藏。这些收藏包括很多在艺术史上耳熟能详的艺术家的名字,比如巴布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Andy Warhol)和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等。每一个展厅悬挂的作品都在时间、历史和风格等纵线上相互呼应仔细考量,组成一场独有的、艺术作品之间的会话,这在当今很多数美术馆里是不多见到的。贝耶勒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谈起他的美术馆、收藏和艺术观,他说道:“首先,我们深爱艺术,为艺术而感动,艺术是我们



1 引自”Foundation Beyeler”, 2000
2 引自“The Galerie Beyeler set standards” , 2003
3 引自”Openning Press conference Foundation Beyeler, the Speech of Beyeler”,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