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合金语境中的哲学形态
撰文:黄梅


本文发表于《艺术商业》封面文章 2019年12月
不锈钢制成假山石,即有如货币般的华丽闪亮,也有后工业资本时代的冰冷和不近人情。展望总是带着深刻反讽的调子,如旁观者的视角冷峻却又不失诙谐幽默地看着这个世界。他的作品即是烟火入世的,却又保持距离。

展望的新工作室在北京顺义与怀柔的交界处。北京干燥清冷的秋色和散落在怀柔郊区的金色玉米棒相得益彰。敲开铁门,就到了他的山石王国。新工作室是由废弃工厂改造的,展望收集的石头平铺在露天的小碎石广场里,它们来自全国各地,组成了一个具有诡异现代感的石阵。“我每天总会站在这思考一段时间。”他说。

真金 假金

讨论运用金属为作品媒介材质的作品时,展望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在他的装置作品《镶长城》中,于2001年所提出的问题应对了2019年的社会话题。2001年年初的中国,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更发生了很多历史上的大纪事:“神舟二号”发射成功、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中俄签订睦邻友好合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2001年的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在世界上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前景正是一片大好。展望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选长城作为金砖的展现地点?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不到长城非好汉”,换而言之,长城,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永恒的精神符号;许多当代艺术家例如阿布拉莫维奇、徐冰和蔡国强等人,都做过与长城有关的实践作品。展望的这件作品初构于1996年,他回忆道:

继2000年我在山东实施“公海浮石”之后,我2001年的作品转回到了进入真实公共空间的尝试。虽然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新作品(构思于1996年),但它是一件我必须做的作品……

经过多次考察,修补的地点确定在八达岭镇以西的残长城上。在翻越了两座山的地方,找到一处前后基本完整、中间缺了两个箭朵的残墙,约20米长。通过具体测量,修补此处大致需250多块砖,另有一些半块碎砖。回工作室后,按照城砖相同的尺寸,用2毫米厚的不锈钢板焊制出250多块,表面抛光后镀钛金。这种材料经久耐用,富丽堂皇,造价底,不用真金,却能达到仿真金的效果。

——展望《在长城上镶金牙》

如果说长城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么金则意味着是永恒不变的物质华贵的代表。在残破的长城上重砌金砖——二者的结合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曾提出了一个全民未来的梦想。但这件作品的砖块所用材质并非是真金,而是表面抛光后的镀钛金不锈钢板“假金”。“曾经在一本小说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段落是:一个人咧嘴一笑,露一口镶金大牙。金子代表尊贵,但是也为炫耀。”展望说道。《镶长城》的隐喻便是镶金牙的传统,它是充满民间幽默意味的,又是艺术家尝试在公共空间对当下社会语境进行的深刻反思。

当时许多家非艺术性报刊媒体都报道了该艺术项目,但是角度却十分不同:《北京青年报》标题名为《擦亮“金”长城》将作品献给世界环保日,呼吁人们关注长城生态建设;《周末报》对于当代艺术表现形式提出质疑。展望更看重作品背后的寓意性,他认为艺术被赋予的使命仅仅是提示,一种准确到近乎残酷的提示。他尊重不同层面的人对于作品所产生的多元理解。

“1994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王府井被拆掉的老式建筑废墟上做了一次清洗和重新粉刷的计划。”展望回忆说,“作品完成后那里已经被夷为平地了,现在又盖起了新的高楼大厦。旧城不复存在,有钱是否无所不能?”他抛出了尖锐的问题。的确,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社会是否证实了单纯靠所谓经济与物质可以修补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缺失?他在2001年就准确预测到了今天人们的困扰。

不锈钢假山石:扭曲机理对于主观意识的镜面折射

追溯展望作品背后的建设性,就必须要谈到他的代表作品“假山石”系列,那些闪着华丽冷光,扭曲却有着奇异美感的不锈钢石头。不锈钢——这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的不怕酸、碱、锈腐蚀的金属材质,如今已然成了工业化、货币和资本的代名词。为什么要创作以不锈钢为材质的假山石?

展望说起曾经有几个朋友来他家聚会,在聊天中他将巧克力的包装锡纸揉在一起,捏成石头的形状,想象他将来有可能制造的金属石头。“朋友们都以为我的想法是这时候来的灵感,事实上在那之前我就开始构想创作不锈钢石头了。”他讲道。

他的第一块石头创作于1995年。“我当时看着《中山装躯壳》(1994)这件作品的空壳褶皱,对这些肌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展望说,“早在北京西客站刚刚建好的时候,我与母亲路过,对这个建筑的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说,“那是一个欧式的基础建筑,但是有中式的装潢,有砖瓦、牌匾和柱子,就好像是一个中国的壳子直接嫁接在表面上,但本质却不是。”这经历后来成为展望“假山石”系列作品的灵感:中国民间寻来被用来观赏的自然山石,通过不锈钢板拓印但绝不是完全复制的精细的重新创作铸造,变成了华丽闪光且受到西方现代波普美学观影响的当代艺术作品。“这大概是庸俗审美的再利用。”展望笑笑,眼尾挤出一个弯弯的纹路。

假山石原本是中国文人园林文化的代表,在古画卷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数米长卷所画的文人庭中事:讨论经籍、流连风谣、抚琴作画、仕女陪伴、饮酒而乐、援琴为赏。而在这些园林中,总少不了巨大的假山石与曲径蜿蜒的树木互相掩映,遮挡薄衣香肩,可谓是映照风流雅士不可或缺之物。这与西方那修建的整齐划一的园林景观成对比之势,也凸显了东方文化的中含蓄雅致、崇尚自然,但又扭曲隐蔽的审美特质。而不锈钢则是人类发明的典型未来性材料,它的诞生和科技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人把人类社会分为3个阶段:黑铁时代、青铜时代、合金时代,我们现在就是处于合金时代。什么叫合金?就是把贵重的稀有金属和普通金属混在一起,变成一种人造金属。不锈钢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自然界有的都是单一金属。首先‘不锈钢’这个材料是人造的,‘不锈钢’这3个字也是人造的,意思是‘永远都不生锈’,这就暗含了人类的一个疯狂的理想——长生不老。” 展望指着他的假山石作品说。不锈钢本身就带着一种工业属性,它的冰冷、拒绝感和不近人情给中国婉转隐晦的假山石镀上了一层近代的矛盾和法国后现代主义中‘不适(Uncanny)’的主观感受。

“我原本希望把‘假山石’系列雕塑放在西客站门前,不过落选了,当年西客站的评委团质疑我的作品是不是雕塑。” 展望调侃道。但我的想象已经把我带到了将假山石放在那些早年(这里指北京二环路从九十年代初年开始的西式建筑上有中式庭院的那种假后现代)’艳俗(Kitsch)’的中西合并式建筑门前的画面,那必定是一道靓丽的‘中国风情线’:这些拥有高度‘工业化属性’的作品,与日益现代却又披着传统外壳的城市建筑并峙在一起,是一种诙谐的却又富有人情味的批判。在美学层面,如果说自然中假山石的凹凸起伏是一种意外之美,那么展望创造的假山石的对外反射则像一面奇异的镜子,折射出了艺术家心中的另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去做世界所没有的超验图像,这在当时成为我去实践的动力之源,因为其他方面可以借助语言完成,而视觉不行。”展望说道。随着对“假山石”系列作品的逐渐探索,展望也对不锈钢这种材质的使用延伸出更多可能性。例如在他的“都市山水”(2003~2005)系列中,就用大量的不锈钢器皿摆出工业大都市的蓝图——配合以干冰产生的雾气,生冷的人造金属居然有种俯瞰古代山水画卷中的朦胧飘渺的自然美感,当代物质和文化价值的矛盾和反差性引人反思。

展望领着我逛了他的工作室和多个作品储藏间,陈列干净、不失秩序却又充满放松浪漫的艺术家氛围。架子整齐地收藏和摆放着他以往的半成品作品以及将要在UCCA展出的新作品。“你看,这种材料经过火灼烧后的纹理和颜色的过渡,是不是有点像西班牙安东尼·塔皮亚斯的作品?” 他拿起一块新实践的材料细细地抚摸着。

材料是优势,也是局限?

如今的当代艺术已经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密不可分,从各大双年展和文献展上来看,越来越多与科技相关的影像和装置艺术作品代替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正如虚拟的交易正在代替传统的货币系统。“传统艺术形态是否已死”,这也成了当代艺术界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如果说未来人类都是生活在网络里的,那么是不是还需要计算机作为载体?我们能完全摆脱载体的限制吗?”展望反问我。“我突然有个想法,在传统与数字之间有个过渡阶段,就是用假性的东西来替代的,比如说不锈钢等最新研发的各种装饰材料都是替代传统的新材料,然后才进入虚拟社会。”

很多从事传统学院媒介创作的艺术家更多是以自身的向内的感情出发,作品也是一种对于自我情绪的探索。然而展望却是更加理性和科学的。通过反思日常的经验和掌握科学的规律,那个最终作为真正个体的东西也就被理解到。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要求的,宇宙是广阔的,作为思想者的任务是把它的事实集合起来。

展望的艺术实践与哲学、科学的联系是紧密的。2010年他曾制造过一个叫作《素园造石机》的机器作品在今日美术馆展出。庞大的、有玻璃窗的机器模拟自然中的“风、雨、浪、震、火、晒”,冲刷、碾磨和重新复制了自然中山石的形成过程,1小时等于1亿年,这现场的表演带着观者探寻了自然与人造的边界。在2009年的《心形》作品中,他发现即使人保持静止状态,用激光笔在墙上反射出的影像依旧不能停止运动。正如在印度瑜伽的冥想练习、中国的打坐练习中咬对呼吸保持清醒,展望意识到正是呼吸和脉搏的跳动使激光产生了百变的影像,人的内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激光成像的方式被展现了出来。正如《心形》这件作品的名字,展望体会到,外部的形状是人类意识的展现。自此之后,他突破了激光成像的二维限制,制作了以大理石雕刻、反射人体影像的《应形》和粘土翻模拉扯《幻形》这两个系列的作品。而2011年的《宇宙》系列作品则是探究了巨石爆破的瞬间,这不仅仅是对于物理和数学学科本身的关注,更是对现象背后规律性的研究。《简论》中曾讨论过:自然确定的永恒的律令就是神的律令,它是“内在的”,寓于事物之中的,是从内部制作、渗透和孕育万物的东西。这也是对哲学与神学终极形态的探究。

在展望的工作室中,一组名为《隐形》的不锈钢雕塑作品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对大理石花纹形成的想象,将人体的形象放入灼烧的岩浆中随着流动产生各种形变。艺术家以自身的肉体形状为原型,通过扫描转化为数据粒子,放入流体力学模拟环境中进行运算,由此产生各种不确定的形变。

“在我高温制作不锈钢假山石的肌理时想到这个问题,人一出生就如进入火焰炼狱般,被社会反复不断地捶打。无所谓天堂和地狱,全凭你的主观感受。”展望的这个系列作品将粒子离散的过程不断地重复,每次由人开启一次按钮,始初力便犹如掷骰子一样,取决于撞到哪个数字便会产生不同的驱动作为指令。这些指令通过数学模型构建出雕塑的形状,转化为可以打印3D的文件,最终实现作品的雕塑化呈现。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认为的“万物皆数”。展望自己也说过,“数学家认为世界的本质只是一些数字,这启发了我的观看角度,也刺激了我的想象”。毕达哥拉斯曾意识到从音乐、艺术到行星的轨道,一切事物中皆藏有数。通过研究数学的内涵,人们也逐渐开始掌握宇宙性质的语言。数学上的每一次突破都会给科学家们带来能更好地解释现象所需要的词汇。实际上,数学的进展会唤起科技的革命,而科技的革命则会影响当代社会的人文和艺术发展。

“没事的时候看完刘慈欣的小说,我总会想,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展望看向窗外,他认为或许是在一片后科技时代的原始森林里,绿的草地、高大的树木、一台计算机,所有人类都会在虚拟里生存。听起来像是玩笑,但很现实。毕竟当年互联网兴起的时候,谁也没想过在足不出户的家中购物、点餐吃饭和朋友交流、恋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那艺术的未来会在哪里呢?没人能够知道,但或许不会再局限于从感知和视觉角度以及自己的微观感情出发,而是熟知社会、哲学和科学理论,对于世界的探索和真理的追寻抱有兴趣吧。想到这,我不禁对展望接下来的作品产生了期待,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什么样的惊喜呢?